科技農業出海記:台立垂直農場合作拓展歐洲糧食新戰略
- tenlife2019
- 5月1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台立攜手打造歐洲最大垂直農場:智慧農業新典範
前總統蔡英文於2025年5月10日造訪立陶宛垂直農場Leafood,不僅標誌著台灣與立陶宛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成果,更凸顯兩國在創新技術與永續發展上的戰略夥伴關係。此次參觀由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長薩維茨卡斯(Lukas Savickas)及工業家聯盟主席賈努維丘斯(Vidmantas Janulevičius)陪同,共同見證台立合作建立的歐洲最大垂直農場,其日產量達1000公斤,佔立陶宛蔬菜日需求10%,並已成功外銷至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與德國。此合作案結合台灣源鮮農業生物科技的尖端技術與立陶宛新創能量,為台灣農業技術輸出歐洲樹立典範,同時呼應全球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挑戰下的智慧農業趨勢。

從備忘錄到基金槓桿:農業合作的政策推手
雙邊農業合作備忘錄與次長級對話機制
台立農業合作始於2023年簽署的《台立農業合作理解備忘錄》,其後每年召開次長級會議,聚焦種原交換、低碳栽培技術與加工應用三大主軸。2024年5月第2屆會議中,立陶宛提出免耕作低碳技術,台灣則分享農藥減量政策與耐熱品種研發,雙方在氣候韌性農業領域形成互補。此對話機制促成雙邊農產貿易顯著成長,例如台灣糖漿出口立陶宛年增近2倍,而立國寵物食品輸台亦翻倍成長,顯示政策協調對市場拓銷的實質助益。
中東歐投資基金的槓桿效應
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台杉投資管理的「中東歐投資基金」,以60億元新台幣規模支持台立產業對接,投資領域涵蓋半導體、生物科技醫療與智慧製造等。Leafood擴展計畫即獲此基金支持,未來將複製垂直農場模式至波蘭、捷克等國,形成東歐農業科技聚落。本基金不僅強化供應鏈合作,更透過如立陶宛光學雷射商Litilit等被投資企業,創造跨產業協同效應,提升台灣在歐洲高科技領域的能見度。
台灣農技輸歐:源鮮科技與垂直農業的全球戰略
台灣源鮮農業生物科技簡介
源鮮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2008年,是台灣領先的垂直農業與植物工廠系統整合商。公司長期專注於智慧農業核心技術研發,涵蓋多光譜LED照明、環境感測器、AI影像辨識與物聯網整合平台,致力於提供全封閉式無土耕作的解決方案。秉持「農業的台積電」之願景,源鮮開發模組化、高效率、可輸出之農業製造平台,協助全球夥伴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建構永續農業系統。除技術輸出外,源鮮亦積極拓展自營品牌農場據點,設立區域性教育與訓練中心,全面強化其在亞歐農業科技價值鏈中的關鍵角色。

台灣源鮮科技的智慧農業系統整合
源鮮農業生物科技自2008年投入垂直農場研發,其核心技術包含專利光譜調控、奈米氣泡水處理及AI環境監控系統。在Leafood案中,源鮮提供15排高14層的模組化種植架,搭配動植物共生循環設計,使水資源利用率較傳統農法提升95%。此系統能在立陶宛-20°C嚴冬中穩定生產,解決當地長達5個月的戶外耕作空窗期,成功將蔬菜自給率從60%提高至70%。
立陶宛新創生態系的市場擴散能力
Leafood由立陶宛新創團隊主導營運,結合當地IKI超市集團的120個銷售據點,實現「當日採收、當日上架」的短鏈供應。此模式降低30%物流成本,且透過無毒性認證與免清洗包裝,產品溢價達傳統蔬菜2.5倍。2025年首季數據顯示,其市佔率在維爾紐斯都會區已突破15%,並帶動立國新鮮蔬菜進口量年減12%。

綠拿鐵外交與歐洲通路:農業科技的品牌實力
蔡英文參觀時特別換穿無塵衣進入生產區,親睹台灣技術團隊與立國員工協作的智慧溫控系統。此舉展現台灣農業科技在高緯度地區的應用實力,並透過現場調製「綠拿鐵」的互動展示,將健康飲食概念與創新科技相結合,營造正面且具吸引力的國際形象。立陶宛經濟部亦於官方網站報導此次行程,彰顯雙邊在永續糧食科技上的合作成果。
Leafood成功模式吸引德國Aldi、法國Carrefour等跨國零售集團洽談供貨,使台灣農業技術逐步融入歐洲食品供應鏈。源鮮科技也計劃在立陶宛設立研發中心,結合當地激光光學與AI人才,開發植物工廠專用傳感器,推動智慧農業系統本地化研發與應用。
氣候韌性與零碳農業:走在永續前沿的台立合作
氣候變遷催生的市場需求
聯合國農糧組織報告指出,2030年全球垂直農業市場將達2,28億美元,其中東歐因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年復合成長率預估達29%。台立合作結合台灣的高效生產模組與立陶宛的歐盟市場准入優勢,相較荷蘭PlantLab、美國AeroFarms等競爭者,具備15%成本優勢與更短的量產時程,已在德國柏林設立首個海外示範基地。
循環經濟模式的跨產業應用
Leafood將栽培廢棄物轉化為生物燃料,供農場設備使用,達成100%能源自給。此經驗正移植至台灣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結合太陽能與沼氣發電,打造亞洲首座零碳排垂直農場。台立團隊更與立陶宛廢棄物管理新創Sensoneo合作,開發智慧化資源循環系統,此跨域整合模式已獲歐盟Horizon計畫補助。
培育農業科技人才,打造標準輸出基地
台立雙方在維爾紐斯大學設立「智慧農業雙碩士課程」,每年培育50位跨國工程師。此人才庫協助台灣農機設備通過歐盟CE認證,2024年台灣農機出口歐盟成長37%,其中立陶宛轉口至烏克蘭的戰後重建訂單佔比達28%,形成技術標準的戰略輸出管道。
農業科技出海藍圖:打造可複製的永續產業模式
台立垂直農場合作案證明,中小型民主國家透過科技創新與價值鏈整合,能在全球糧食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此模式不僅為台灣農業科技建立可複製的出海模板,更透過中東歐投資基金形成產業群聚效應,預估至2030年將帶動台灣農業科技產值突破千億新台幣。未來建議擴大技術授權模式,結合台積電海外設廠經驗,在波蘭、捷克等國建立區域研發中心,將農業科技優勢延伸至生醫材料與替代蛋白領域,打造永續發展的科技同盟。
參考資料:
近期熱門文章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