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綠能專欄】矽晶太陽能是否將成為下一個「稀土」?中國於綠能地緣戰略中的新布局
- tenlife2019
- 4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文/新能源政策與科技產業評論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啟動新一輪關稅措施,對中國進口之太陽能產品課徵最高達125%的關稅,對全球再生能源產業鏈造成劇烈衝擊。作為回應,中國政府立即限制稀土出口,此舉對美國軍工與高科技產業構成實質威脅。在這場貿易與科技交織的博弈中,「矽晶太陽能」正逐漸被視為中國可運用的下一項戰略籌碼。

中國在矽晶太陽能供應鏈中的系統性優勢
矽晶太陽能目前仍主導全球太陽能市場,主要製程涉及多晶矽原料、矽晶片切割、電池片製作及模組封裝等階段,幾乎全數由中國廠商所主導。根據PV InfoLink 2024年底統計,中國矽片產能全球占比超過97%,多晶矽產能則超過80%。企業如通威、隆基、晶澳、晶科等已構築起橫跨原料至模組的完整產業鏈,掌握全球供應主導權。
雖然美國試圖透過《降低通膨法案》(IRA)推動國產化,但中短期內其製造基礎尚未成熟,矽晶相關材料與組件仍高度依賴進口。一旦中國對相關出口採取技術性或行政性限制,將可能大幅推升美國太陽能產業的營運成本,並拖延其能源轉型進程。
出口限制是否可能?中國的戰略工具箱
目前中國未對矽晶太陽能產品實施明確出口限制,但根據產業觀察,其具備啟動相關管制措施的多重條件與先例可循。潛在策略包括:
將矽晶材料納入戰略性資源清單,施行出口許可制度,形成準封鎖效果;
藉由能耗雙控、碳排限額或環保合規稽查等手段進行限產,以符合政策名義進行結構性干預;
提高內銷比重並調整價格機制,藉由市場行為降低外銷彈性,迴避直接貿易報復指控。
上述作法不需明言禁令,卻能透過制度與市場的複合調控,達成類似出口封鎖的實效,展現出非對稱戰略工具的運用彈性。

全球連鎖反應:供應風險與技術替代
若中國啟動相關限制,將不僅對中美雙邊造成壓力,更可能在全球綠能供應鏈中引發骨牌效應:
美國國內太陽能專案開發成本將明顯上升,即便有IRA補貼亦難完全對沖;
歐洲再工業化目標或遭延宕,特別是德、法等國模組生產計畫將受原料來源影響;
替代技術迎來機會之窗,如鈣鈦礦、TOPCon與HJT等新興光伏技術將因材料結構不同而具備戰略替代性,部分中國企業已積極布局相關技術遞補鏈條。
台灣的角色與戰略定位:區域樞紐與技術轉化者
在此全球產業鏈重塑的關鍵時刻,台灣具備多重戰略價值。首先,台灣雖不生產大量初級矽料,但擁有成熟的高階製程能力與光電科技基礎。面對中國可能實施的出口限制,台灣可作為中介轉化節點與替代製造中心,承接歐美廠商轉單需求,並在模組整合、逆變器與BIPV應用等領域發揮優勢。
其次,台灣在第三代光伏技術, 特別是鈣鈦礦電池領域; 已有初步產業化布局,若能加速與歐洲、日本形成技術聯盟,將可能在下一波綠能技術轉移中脫穎而出。此外,面對美中地緣風險升溫,台灣作為「供應鏈去中化」過程中的可信夥伴,極可能成為美國與歐洲企業策略性轉單與投資的新落腳點。
最後,在國際能源話語權逐漸與產業供應網綁定的未來趨勢下,台灣若能結合外交、產業政策與技術創新,將有機會擴大其在全球綠能治理中的影響力,從「供應端參與者」邁向「價值鏈塑造者」。

結語:地緣風險下的綠能產業重構
曾經被視為全球化下的「中性產業」的矽晶太陽能,如今卻有可能因地緣政治而被重新定義。未來中國是否會將矽晶出口納入戰略控制,作為制衡美方的槓桿,值得持續關注。更關鍵的是,這場供應鏈重構是否將促使全球在綠能轉型中尋求更去中心化與技術多元的發展路徑?
可以預見的是,全球綠能競合的地緣賽局,才剛進入下一回合。
參考資料:
近期熱門文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