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與戰略佈局:對全球與台灣經濟的衝擊解析

  • 作家相片: tenlife2019
    tenlife2019
  • 4月3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一、前言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公布最新一輪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包含對台灣課徵32%、中國34%、越南46%等懲罰性關稅,並搭配基準10%的普遍關稅措施,震撼全球市場。此舉表面上延續川普一貫的貿易保護主義,實際背後卻蘊藏著更深層的「終極交易」戰略規劃,涉及美元地位重塑、債務結構調整、產業鏈回流與匯率管控。本文將從政策邏輯、市場反應、台灣影響與戰略意涵四大面向,分析川普關稅新政的深層影響。

二、政策概要與經濟邏輯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公布最新一輪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公布最新一輪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

1. 名義關稅與「神公式」

川普政府指控多個貿易夥伴對美國存在不公平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對台灣開出32%的「對等關稅」,宣稱台灣對美課徵64%的關稅。但實際上,台灣對美平均進口關稅僅約6.34%。白宮的計算公式係以「美國對該國貿易逆差 ÷ 美國從該國進口額」進行估算,反映的是貿易結構失衡程度,而非實質稅率,此計算方式極具爭議性。

2. 「雙重功能」的關稅政策

川普團隊將關稅政策工具化,賦予其財政與貨幣政策雙重功能。一方面關稅創造財政收入,補貼製造業回流與基建法案;另一方面則與聯準會合作,搭配長債發行與匯率政策操作,塑造有利的經濟周期,甚至試圖重建美元霸權下的全球支付與匯率協調體系。

三、全球市場反應與政治回應

川普政策宣布後,全球股市應聲重挫
川普政策宣布後,全球股市應聲重挫

1. 股市與匯市震盪

川普政策宣布後,全球股市應聲重挫。美股期貨大跌,道瓊一度下跌超過1,100點,科技股蘋果、亞馬遜、輝達皆大跌。亞洲市場方面,日本與韓國電子與汽車類股重挫,顯示市場預期供應鏈將面臨壓力。

2. 匯率與避險需求

美元短期受避險資金流入影響升值,但川普經濟團隊實際策略為「先揚後抑」,期待中期美元進入貶值週期以刺激出口。黃金與日圓作為避險資產亦走強,顯示市場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擔憂。

3. 各國政府反應

多國政府明確表示關切,歐洲與亞洲國家批評此舉為貿易霸凌。部分國家正積極尋求與美國重新協商雙邊貿易條件,顯示此政策具備談判施壓的「開盤籌碼」功能。

四、對台灣的衝擊與應對

台積電赴美投資案雖被川普正面提及,仍難完全抵銷整體供應鏈成本上升的衝擊
台積電赴美投資案雖被川普正面提及,仍難完全抵銷整體供應鏈成本上升的衝擊

1. 半導體與科技產業壓力

台灣對美出口主力集中於高科技與半導體,遭遇32%懲罰性關稅,將削弱競爭力並促使美方採購轉向其他地區,或要求台灣業者在美國設廠。例如,台積電赴美投資案雖被川普正面提及,仍難完全抵銷整體供應鏈成本上升的衝擊。

2. 鎖定中高端供應鏈

根據美國白宮整理,台商集中地如中國、越南、泰國、印度等也被課重稅,顯示中高階製造供應鏈正成為關稅戰首要目標。這將促使台灣企業加快供應鏈多元布局,或重新考慮「回台設廠」與「美國本地製造」之間的平衡。

3. 宏觀經濟影響

若美國擴大對台關稅適用範圍,對台灣GDP將構成約1.5%的下滑風險(根據華僑銀行模型),經常帳與貿易順差亦將受壓,增加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難度。

五、戰略意涵:川普經濟學的系統性設計

川普「對等關稅」背後的真正圖像,不只是貿易戰的延伸,而是一場全方位重構美國經濟主導地位的戰略棋局。
川普「對等關稅」背後的真正圖像,不只是貿易戰的延伸,而是一場全方位重構美國經濟主導地位的戰略棋局。

川普總統此次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不僅是針對短期貿易逆差或特定產業壓力的反應措施,更體現了一種多維度、跨領域的系統性戰略設計。此政策框架橫跨貿易、財政、貨幣、外交與工業政策,實為川普經濟學2.0版本的集中展現。

(一)從貿易工具到戰略槓桿關稅政策的多重功能 傳統上,關稅政策主要用來調整貿易平衡、保護本地產業。但在川普的架構下,關稅政策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於此。他將關稅視為產業回流的誘因、財政收入的來源、政治談判的籌碼,甚至是匯率政策的間接調控工具。根據美國財政部的估算,針對進口商品徵收的高關稅,每年可為聯邦政府創造逾80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這筆資金將直接用於補貼製造業回流與基礎建設項目,實現「以戰養戰」的政策設計。

(二)貨幣戰的延伸:債務與匯率的聯動操作 配合關稅政策的,是一系列與美元體系有關的深層金融操作。川普團隊透過推動50年期甚至百年期的長天期債券發行,延長美國政府的債務期限結構,鎖定低利成本,同時為長期匯率操作創造財政空間。聯準會於2025年修訂《聯邦儲備法》,新增戰略性匯率平準帳戶,讓財政部得以利用外匯穩定基金,搭配貨幣互換協議,實施有策略性的匯率調節。這種制度創新為美元走勢提供主動管理能力,並透過推動「海湖莊園協議」與盟國建立匯率協調機制,進一步主導全球貨幣框架。

(三)產業鏈重構:從懲罰到誘導的供應鏈政策關稅政策的最終目標之一,是重構美國本土產業鏈。透過對進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同時提供國內製造業補貼與勞動力轉型資助,美國中西部製造業復甦顯著。例如鋼鐵產業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9%,新增就業逾20萬人。這種進口替代效應不僅改變美國內部經濟結構,也促使跨國企業加速在美國設廠、擴大投資。政策邏輯是:當美國進口替代率超過30%,就可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強化美元貶值下的出口競爭力,從而將宏觀經濟管理的主導權收回至華府手中。

(四)盟國體系的分類管理與經濟治理新秩序 :國務院於2025年初啟動「經濟夥伴分級計畫」,將全球貿易對象劃分為紅、黃、綠三類:綠色國家可享有稅收豁免與軍事協作、黃色國家面臨選擇性關稅、紅色國家則適用全面限制。此分類不僅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更是重建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秩序的工具。川普政府透過此系統對越南、巴西等新興市場施壓,迫使其加入美元匯率協調體系,接受新一輪「制度化的依賴」安排。

(五)制度創新與政策整合:打造政策工具箱 上述策略背後需要強大的制度支撐。川普政府透過修訂《總統行政令13662號》,賦予財政部在「經濟緊急狀態」下進行匯率與資本市場干預的法源依據,並實測數位美元的結算功能,嘗試將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匯率政策與地緣政治綁定,打造一套「美元地位新架構」。這些政策設計與1985年廣場協議形成對照,目的皆為抑制美元過強、促進美國出口,但此次川普團隊以更完整的制度工具組合方式推進,更強調主導而非協調。

(六)極端關稅組合的震懾效果與談判籌碼: 此次對中國產品的關稅結構凸顯其政策的極限壓力設計: 根據最新政策,中國產品面臨的最終關稅可達79%以上,部分產品甚至因「雙反稅」(反傾銷+反補貼)疊加,關稅總額超過100%。實際上,最終關稅稅率計算公式如下:


最終關稅稅率 = 原始基礎稅率 + 25%(川普第一任加徵)+ 雙反稅(如適用)+ 拜登政府加徵稅率(如適用)+ 20%(2025年起全面關稅)+ 34%(對等關稅)

加徵階段

稅率

適用條件

法律依據

301條款(Trump)

25%

針對「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業產品

USTR清單1-4

232條款(Trump)

25%

鋼鐵、鋁等國家安全類產品

Section 232

雙反稅

10-200%

被認定存在傾銷/補貼的特定產品

19 U.S.C. §1673/1671

對等關稅(Trump)

34%

適用於中國對美同類商品徵稅幅度

擬議政策

全面關稅(Trump)

20%

第二任期擬實施的基礎性加徵

競選政策草案

如此高強度的關稅組合,形同對中國出口設下近乎「市場封鎖」的門檻,不僅可作為對中談判的壓力點,也對其他紅色國家起到示警作用,明確傳遞出「不合作即代價高昂」的訊號。

中國產品面臨的最終關稅可達79%以上,部分產品甚至因「雙反稅」疊加,關稅總額超過100%
中國產品面臨的最終關稅可達79%以上,部分產品甚至因「雙反稅」疊加,關稅總額超過100%

總結來說,川普「對等關稅」背後的真正圖像,不只是貿易戰的延伸,而是一場全方位重構美國經濟主導地位的戰略棋局。這種系統性的政策組合,將在未來18個月內進入深水區,成敗與否不僅攸關美國內政,也將牽動全球經濟秩序的走向。


參考資料


近期熱門文章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