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斷鏈」警報響起!美國點燃能源主權新戰役,台廠供應鏈迎來轉單曙光?
- tenlife2019
- 10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年10月6日. 資深產業分析師 歐粒粒
美中科技戰的煙硝味尚未散去,一場圍繞著次世代能源核心的全球供應鏈戰爭已悄然拉開序幕。美國能源部(DOE)近日宣布的「燃料線試點計畫」,目標是在2026年國慶日前,讓至少三座先進反應爐達到首次臨界運轉。此舉表面上是技術推進,實則是一場精心布局的「能源主權」保衛戰。華盛頓正試圖扭轉其在先進核燃料領域,特別是「高純度低濃縮鈾」(HALEU)上對境外供應的致命依賴,這不僅將重塑全球核能產業的版圖,也為身處全球高科技供應鏈樞紐的台灣,帶來了潛在的機會與挑戰。
HALEU 的困境:掐住美國次世代核能咽喉的戰略物資
要理解這場戰役的關鍵,必須先認識 HALEU。傳統核電廠使用的低濃縮鈾(LEU),其核心裂變元素鈾-235的濃度低於5%;而驅動未來能源希望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多數先進反應爐,則需要濃度介於5%至19.75%的 HALEU。這種新型燃料能讓反應爐體積更小、效率更高、換料週期更長,是實現核能技術革命的核心要素。
然而,美國的窘境在於,其本土幾乎沒有商業化的 HALEU 生產能力。目前全球市場上超過九成的 HALEU 供應,直接或間接來自俄羅斯。這意味著,美國發展次世代核能的宏偉藍圖,其燃料命脈竟完全掌握在地緣政治的競爭對手手中。俄烏戰爭後,全球能源供應鏈的脆弱性已展露無遺,華盛頓顯然無法容忍此等「阿基里斯之踵」的存在。因此,建立一條不受地緣政治干擾的本土 HALEU 供應鏈,已從產業選項,升級為國家級的戰略安全任務。

燃料線計畫:四路並進,重塑國內產業生態系
美國能源部此次欽點的四家企業,如同四支先鋒部隊,各自肩負不同的任務,意圖從無到有,打造完整的本土燃料製造生態。Oklo Inc. 將直接為其快中子反應爐建立燃料廠;TRISO-X 與 Valar Atomics 則專注於適用於高溫氣冷式反應爐的 TRISO 燃料顆粒技術;而 Terrestrial Energy 則另闢蹊徑,開發使用標準低濃縮鈾(LEU)的燃料鹽技術,試圖繞過對 HALEU 的直接依賴。
這項多管齊下的策略,顯示了美國政府的決心與深思熟慮。它不僅是單純的資金補助,更是透過政策引導,催生一個全新的產業聚落。從鈾礦濃縮、燃料製造到反應爐部署,華盛頓的目標是全產業鏈的「美國製造」,徹底擺脫對外的戰略脆弱性。

從稀土到鋰礦:一場更大規模的「供應鏈回歸」運動
若將視野拉高,核燃料的自主化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美國近年來推動關鍵產業供應鏈「回歸」或「友岸外包」宏觀戰略的一環。從國防部入股稀土巨擘 MP Materials,到白宮直接取得美國鋰礦(Lithium Americas)的股權,再到 USA Rare Earth 與政府的密切互動,引發股價一日飆漲超過23%的市場狂潮,都清晰地勾勒出同一幅戰略圖像。
華盛頓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化,將國家安全置於經濟效率之上。凡是涉及國防、能源、半導體等核心領域的關鍵礦物與材料,都將成為其重點保護與扶植的對象。這場由政府主導的產業重塑,正強力牽引著全球資本市場的流向,為相關領域的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與投資想像。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在這場全球供應鏈的巨大變動中,台灣不能置身事外。雖然台灣並非核燃料的直接生產國,但在高精密製造、材料科學、自動化控制系統、電力電子等領域,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美國重建核能產業鏈,所需的將不只是核燃料本身,更包含反應爐的各種高階零組件、感測器、控制閥門、儀表系統,以及後端廢料處理的相關技術。

這為台灣廠商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切入點。過去被傳統核電巨頭壟斷的供應鏈體系,在新的產業生態系形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缺口。台廠若能憑藉其在半導體、精密機械領域積累的品質、成本控制與快速反應優勢,積極爭取與 Oklo、Valar Atomics 等新創核能企業的合作,或可打入這條全新的、以美國為核心的「去風險化」供應鏈,分享新一輪能源革命的龐大商機。然而,挑戰同樣巨大,核能產業的認證門檻極高,法規要求嚴苛,台廠必須提前布局,投入研發並取得相關的國際認證,方能在此賽道中佔有一席之地。美國能源主權之戰的號角已經響起,這既是全球產業秩序的重構,也是對台灣產業應變能力的一次大考驗。
.p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