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百年資本主義?川普豪賭「國家入股」,美國的下一步:自由市場或計畫經濟?
- tenlife2019
- 10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場由白宮發動,旨在重塑美國經濟版圖的產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美國總統川普為在2026年期中選舉前累積政績,正強力推動一項涵蓋超過30個關鍵產業的「跨產業交易計畫」,透過直接入股、提供貸款、關稅減免等手段,深度介入市場運作。此舉不僅在企業界投下震撼彈,更引發了對美國自由市場根基的激烈辯論。
橫跨30個產業的宏大藍圖
這項被白宮形容為「全政府動員」的計畫,其雄心可謂巨大。目標產業囊括了所有攸關國家與經濟命脈的領域,從製藥、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到能源、關鍵礦產、電池技術,乃至傳統的造船與貨運業,無一不在其列。
計畫的核心目標明確: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降低對中國的供應鏈依賴、鞏固國家戰略物資的自主性,並為政府財政開闢新的收入來源。為了達成目標,白宮幾乎是「天天」致電各大企業高層。報導指出,美國藥廠禮來(Eli Lilly)被要求提高胰島素產量,輝瑞(Pfizer)則需擴大特定藥品的供應。

政府的「交易工具箱」:直接入股成新常態
為執行此計畫,川普政府的政策工具箱相當多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政府直接購入企業的股權。
商務部長,前華爾街資深交易員魯特尼克(Howard Lutnick)直言:「如果我們要給你錢,我們也要分一杯羹。」這一理念貫穿了多項重大交易。例如,美國商務部將《晶片與科學法案》的補助款,轉換為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的10%股權;五角大廈也依據《國防生產法》取得稀土生產商 MP Materials 的15%股權,並為其設定採購底價。
同樣地,能源部在提供加拿大「美洲鋰業」(Lithium Americas)22.6億美元貸款時,也要求該公司提供5%至10%的股權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以國家力量介入企業所有權的作法,正迅速成為新常態。
市場狂熱與企業的隱憂
政府的強力介入立刻在資本市場上掀起波瀾。當稀土開發公司 USA Rare Earth 執行長僅僅表示「正與政府保持密切溝通」時,其股價便在消息傳出後單日飆漲超過23%,顯示市場對於能獲得「國家隊」資格的企業抱持高度期待。
然而,在狂熱的股價表現背後,企業界卻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擔憂。一名關鍵礦產業高管坦言:「我們害怕走進會議室談貸款,卻被告知政府要我們10%的股權。」法律界人士也警告,這些由現任政府強勢主導的協議,可能在2028年政權更迭後被全面推翻,使企業陷入巨大的政策風險之中。

案例分析:直指格陵蘭,劍指稀土霸權
這場由國家資本主導的戰略布局,在格陵蘭的 Tanbreez 礦區投資案中得到最淋漓盡致的體現。川普政府正研議透過入股紐約上市公司 Critical Metals Corp,直接參與該礦區的開發。此礦藏是全球少數含有多種稀土(包括鎵、鉭等關鍵元素)的潛在大型礦床,被美方視為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的關鍵節點。
擬議的投資結構極具代表性:政府計畫將原訂依《國防生產法》(DPA)撥款的5,000萬美元補助,改為一筆可轉換成股權的投資,預計持股約8%。與此同時,美國進出口銀行(EXIM)也在評估提供1.2億美元的貸款。若此案成真,美國政府將同時扮演股東與債權人的雙重角色,深度捆綁該計畫。

此案的戰略與地緣政治考量深遠。Tanbreez 礦區位於丹麥的自治領地格陵蘭,不僅資源潛力巨大,也與美國在格陵蘭北部的戰略空軍基地遙相呼應。在中國對鎵、鉭等元素實施出口管制後,掌握此類上游資源更顯急迫。若交易落實,美國將朝向建立從上游開採、中游分離到下游製造的稀土產業一體化配置邁出關鍵一步。此案也清楚顯示,美國的產業政策已從過去的科技製造端(如 CHIPS Act),延伸至更基礎的原料層面。

激烈的意識形態辯論
這場由政府主導的產業重塑,已然演變成一場關於美國經濟靈魂的激烈辯論。
支持者認為,在全球供應鏈脆弱且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當下,政府的介入能有效降低戰略風險,確保關鍵產業的穩定。同時,透過入股方式,也能讓全體納稅人分享到國家補助所創造的利潤,更能實質振興美國本土的製造業。
然而,批評聲浪同樣猛烈。哥倫bia大學公司法教授科菲(John Coffee)指出:「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共和黨政府正把我們帶離傳統資本主義,比任何民主黨政府都更徹底。」哈佛學者穆薩奇歐(Aldo Musacchio)也批評,這種作法等同於由政府挑選市場的「贏家與輸家」,與自由競爭的原則自相矛盾。
這場世紀豪賭的最終結果尚難預料。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產業革命,究竟是引領國家走向經濟復興的妙方,還是打開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的潘朵拉魔盒,正深刻地考驗著美國的資本主義體制。
.p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