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需電池的物聯網革命:鈣鈦礦太陽能RFID技術突破,實現3.5公尺無線感測

  • 作家相片: tenlife2019
    tenlife2019
  • 9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一項結合鈣鈦礦太陽能與無線射頻辨識(RFID)的創新技術,成功開發出完全自供電的無線感測器。此裝置能高效吸收室內微弱光線,驅動感測與通訊,不僅解決了物聯網裝置長期依賴電池的痛點,更將無線讀取距離推進至3.5公尺,為智慧物流、醫療照護等領域的普及化開啟了全新篇章。

物聯網的「最後一哩路」:擺脫電源束縛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從智慧倉儲的貨物追蹤到穿戴式的健康監測,無線感測器已無所不在。然而,這些裝置的運作普遍依賴電池,帶來了維護成本高昂、續航力有限且不環保的挑戰。儘管近場通訊(NFC)等無源技術無需電池,其僅有數公分的感應距離卻嚴重限制了應用場景。如何實現遠距、持久且無需更換電池的無線感測,成為了物聯網普及化的關鍵瓶頸。

結合頂尖材料與無線技術的創新方案

為了解決此難題,由李博士(B. Li)及其團隊發表於《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極具開創性的解決方案。他們將近年來備受矚目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 PSC)與超高頻RFID晶片整合,打造出一款輕薄、可撓曲的自供電標籤。

鈣鈦礦材料對微弱光線極其敏感,使其成為室內光源能量採集的理想選擇。研究顯示,此裝置在典型的辦公室照明(1000 lux)下,光電轉換效率(PCE)高達22.8%,足以穩定驅動RFID晶片進行感測與數據傳輸。當RFID讀取器發出訊號時,標籤能利用採集到的能量,將即時感測的數據(如溫度)回傳,整個過程完全無需外接電源或內建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 PSC)與超高頻RFID晶片整合,打造出一款輕薄、可撓曲的自供電標籤。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 PSC)與超高頻RFID晶片整合,打造出一款輕薄、可撓曲的自供電標籤。

性能卓越,兼具耐用與靈活性

該研究的突破不僅在於能量自給自足,更在多項關鍵性能上展現其優越性。在無線通訊方面,此標籤實現了長達3.5公尺的穩定讀取距離,遠超過傳統無源RFID,大幅提升了應用的靈活性與實用性。

此外,為了驗證其在真實環境中的可靠度,研究團隊進行了嚴苛的耐用性測試。結果顯示,裝置在連續運作1000小時後,性能僅有微幅衰退,保持了超過92%的初始效率。同時,在曲率半徑10毫米的條件下,經過1000次反覆彎曲後,其性能幾乎不受影響,充分證明了它可應用於穿戴裝置、曲面物體或柔性包裝上的巨大潛力。

一名醫護人員使用手持裝置,從貼附在病患手腕的感測標籤上無線讀取生命體徵數據。
一名醫護人員使用手持裝置,從貼附在病患手腕的感測標籤上無線讀取生命體徵數據。

迎向全方位智慧生活的未來

這項技術的成功,意味著一個更智慧、更便捷的未來正加速到來。在智慧物流領域,貼附在包裹上的感測標籤,能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利用倉儲內的照明自我供電,即時回報位置與溫濕度,確保冷鏈或高價值貨物的品質。在醫療照護領域,它能化身為輕便的穿戴式貼片,持續監測患者的體溫等生命體徵,並將數據無線傳輸至監控中心。

隨著技術的持續成熟與成本降低,從智慧農業的環境監測,到智慧建築的資產管理,鈣鈦礦太陽能RFID技術有望成為驅動下世代物聯網應用的核心動力,創造一個真正無縫、節能且永續的智慧生活環境。

涵蓋多個智慧應用場景的拼貼圖,如智慧農場的植物監測、智慧家庭的環境感測等
涵蓋多個智慧應用場景的拼貼圖,如智慧農場的植物監測、智慧家庭的環境感測等

參考資料


 
 
 

留言


bottom of page